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竊聽風雲3》︰不再風雲的竊聽


《竊聽風雲3》的一連串宣傳勢如破竹,眾主角造型仿照梁福元及上海仔等新界佬,且數條預告片亦設計得相當「抵死」,加上話題hit中了新界丁屋問題,極具gimmick,大大增加電影的吸引力。

可惜,很可惜,《竊3》又犯了近年港產片的通病--虎頭蛇尾,就這樣浪費了一個大好劇本和一眾好演員。

先論劇情,故事架構相當龐大,涉及人物亦相當多,當中的利益瓜葛千絲萬縷,百三分鐘的電影,說真的,要清晰的交代其實相當綽綽有餘。不過編導花了不少時間在無無謂謂的枝節,如眾陸氏兄弟服藥後,你一句我一句大唱舊TVB劇主題曲《風雲》,突兀又不惹笑。


故事架構龐大,但剪接不緊湊,令電影變得鬆散,到中段已覺累贅沉悶。加上將情節開大了,收不回來,難以自圓其說,尤其是方中信殺死兄弟林家楝後,劇情開始失控。編導最後選擇重蹈很多港產片的覆轍,以最粗暴的方式,來個碰碰車,撞死全世界,像上帝以大洪水消滅罪人,一了百了,不用多作解釋,又不用圓場,快靚正,惟欠誠意。

戲中數條支線,尤其是感情線,如周迅與吳彥祖、周迅與劉青雲、葉璇與黃磊,著實可有可無,刪除了亦並不會影響電影可觀性,反而或能令劇本更為緊湊。


《竊3》由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周迅等人擔大旗,同時不乏吳孟達、曾江等青草綠葉,個個老戲骨,卡士無疑是三集之冠。但角色本身塑造得較為片面,如葉璇在自身利益及對父親之間的掙扎、曾江與劉青雲的鬥智位等,未有足夠空間發揮,令角色模糊兼黯然失色。

竊聽風雲最終章,由「風雲」變成「與竊聽有關的故事」,「竊聽」的元素慢慢淺化,再也談不上「風雲」。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超越潛能》︰當科技讓人變神

《蝙蝠俠》、《潛行空間》的導演Christopher Nolan和金像攝影師Wally Pfister聯手,再由Johnny Depp和《死亡魔法》(The Prestige) 女星Rebecca Hall主演,超強陣容,令我本對《超越潛能》(Transcendence) 抱極高期望,最後卻又失望而回。

科技過度發展帶來災難的劇情實在老掉牙,人類藉科技企圖由人變神的批判亦過於一面倒,因為凡事過了火,事情已再無討論和反思的空間,物極必反,結論必然是「錯誤」;中間落墨,才能對事件作反思。

先勿論電影提到的轉移自我意識、再生等技術是否合理,Johnny Depp飾演的科學家Will Caster為了不死,透過先進科技,將自己的潛意識轉移至超級電腦中。互聯網連接全球,令Will能迅速掌握一切知識,自行研發出納米、再生等技術,更能醫百病,顛覆了人類「生、老、病、死」的必經之路,企圖由人變為神。滿瀉的野心令他人類意識到危機,群起聯手反抗⋯⋯

驟聽下去,劇情老套非常,幸好前半部分主要是文戲,探討科技的好壞,如Will特地在家中後花園建「避風塘」,讓他在這個人人機不離手、即使入場看電影仍不忙在黑暗中WhatsApp的窒息時代,能尚存一個讓人斷絕一切資訊、安靜地喘息的小小空間;當Will成為超級電腦時,亦嘗試利用科技拯救生命,甚至讓人類不死,此部分其實有很多探討空間,可惜電影只輕輕帶過,略嫌可惜。


敗筆就在電影後半段,當Will自詡為神後,企圖控制全世界,劇情就話鋒一轉,忽然由淡而平實的文戲,變為極度荷李活式商業災難大片,劇情開始失控,甚麼穢土重生、不死之身,通通現身,當然最後結局已不用多說,轉折得離奇,亦教人看得O咀。

最讓人不解的是,戲中一直強調超級電腦並非Will的潛意識,他(它?)只是電腦,只有稱霸全球的野心,卻無感情。為何最後卻自願與妻子一同殉情?

(左為Johnny Depp在《超越潛能》飾演的Will Caster;右為在《大犯罪家》中飾演大盜John Dillinger)

雖然說Johnny Depp是主角,但依戲份而言,他極其量是配角一名,且發揮空間有限。得罪說句,Johnny Depp不太適合飾演「正常」角色,戲味頓時少一大截。他今次飾演的角色,與《大犯罪家》(Public Enemies) 其實沒甚麼兩樣。


反觀Rebecca Hall在戲中發揮得宜,成功演繹了對亡夫的不捨。即使留不住肉體,也要不惜一切留住丈夫的意識,演技較在《死亡魔法》中更勝一籌。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魔警》︰人心總納一點黑

入場前聽說《魔警》是參照06年徐步高槍擊案,加上是林超賢與張家輝黃金搭檔,故對電影抱有頗高期望。可惜電影有兩大致命傷︰一、劇本犯駁處處,且單薄,對人物心路歷程的轉變描繪得不夠深入;二、吳彥祖演技未夠精湛,無力handle此角色,結果令整齣電影慘不忍睹。

電影前段及中段集中火力營造懸疑和緊張感,先有多場林超賢最擅長的街頭駁火警匪情節,後有匪徒「鬼打鬼」內訌情節,最後又發現匪徒首領原來僅是貌似張家輝。但這一切的鋪排其實與「魔」毫無關係。(對於匪徒原來只是「貌似」張家輝這一部分,已經教人看得難受,中式輪迴的戲碼與電影本身的配合很突兀,很難令人信服。)


吳彥祖飾演的警察王偉業的成魔之路,是源於自小被父親灌輸「為人要正直」等等的價值觀,直至父親在一場抗爭中,張家輝飾演的防暴警察在混亂中向他誤擲燃油而被活生生燒死。報復心油然而生,心中的正與邪激烈爭扎下,導致王偉業精神分裂。

也許林超賢今次欲作新嘗試,以最擅長的警匪片,混合心理懸疑元素,野心可大,可惜他道行未夠高、功力未夠深,未能將王偉業內心的正邪爭扎仔細深入地勾勒出來。魔不夠魔,正又不夠正,以致角色唔湯唔水,心理轉折位有點無厘頭。王父經常灌輸正義觀念,與他火爆愛打兒子有何關聯?


第二大致命傷,是吳彥祖本身。他演繹的角色,長期處於近乎瘋癲狀態,角色的心理轉變亦演譯得很平面。暗地出手令匪徒內訌,有何意義?與其內心爭扎又有何關聯?正與邪的爭扎,似乎僅被「邪」淹沒了。

同時以思覺失調為題材的電影,有馬田史高西斯執導的《不赦島》。與《魔警》相比,頃刻立見高下。前者前中後段的鋪排極具層次,同時能營造懸疑感,令觀眾邊看邊剝洋蔥般,教人不寒而慄,到最後真相大白時,更為之一懾。反觀《魔警》,還未夠火喉,令人遺憾。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一代宗師》大平反

近年中港矛盾升溫,內地人搶床位、搶奶粉、搶學位,又逼爆火車、地鐵、商場、街道,反而哪兒甚麼時候都人滿為患。部分土豪旅客的確欠缺修養,在地鐵車廂聲大大,行路不睇路,拖個喼都要碌死人,加深港人對內地的怨恨和反感。受負面情感影響,不少港人變得神經兮兮,認為大陸甚麼的衰,有乜就鬧咗先算。

早前橫掃香港金像獎十二獎的《一代宗師》就成為新鮮滾熱辣的箭靶,受萬人圍插,原因大致有二︰電影是中港合拍片,非純港產片,以及拿太多獎了。


客觀來說,中港合拍片的確是個大趨勢,本港市場日益萎縮,加上搜狐、風行等內地網上影視頻道像雨後春筍般湧現,網民只要按粒制便可輕輕鬆鬆安坐家中嘆電影。電影畢竟是盤生意,除了講夢想,還要腳踏實地講錢講票房。抒情小品固之然難以發圍,但就連大片亦賺不了幾個錢。隨著CEPA落實後,不少香港電影人都窺視著內地這塊龐大的肥豬肉,紛紛北上掘金。

合拍片雖有相當多限制,如任何在內地放映的電影必須經嚴格審查,不少電影人為了過骨,都會「落刀」,以致電影失去了本土味道。不過整體來說,合拍片本應非問題,畢竟有資源,才能有機會拍得一齣好戲,而事實上不少合拍片都不乏水準,如《桃姐》及《春嬌與志明》等,即使連今屆金像獎呼聲極高的《激戰》亦是合拍片。

《春嬌與志明》和《桃姐》均在本港大獲好評,為何《一代宗師》卻因「中港合拍片」而備受唾罵呢?


也許是王家衛的電影,本身入場門檻較高。他手下的電影極具有深度和韻味。若入場只為輕鬆一番,王大導的電影就顯得沉悶和難明。同是葉問,甄子丹的《葉問》是大眾化的商業片,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則昇華至一件藝術品。

《一代宗師》每口場景、每個鏡頭、每套動作,均經過精心設計,沒有多餘水份,非常唯美,同時亦顛覆了觀眾對武術片的認知。武術講求剛柔並重,既是剛陽,同是含蓄,而王家衛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有打鬥的剛陽味,同時將打鬥場景拍得相當內斂,將重點放在武術的「宗旨」而只非「動作」。最令人深刻的,是戲中葉問與宮若梅在金樓中對打的場口,拍得尤其精彩。


至於章子怡,個人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她並不甚討好,但並不能因此而抹殺她在戲中的付出和表現。與其說葉問是《一代宗師》中的主角,倒不如說是宮若梅(章子怡飾)的人物傳記,戲份還比梁朝偉多,而對她心路歷程的描繪和刻畫亦較細膩。

有批評指章子怡在戲中只懂抿唇,成碌木咁。畢竟宮若梅的角色性格是外冷內熱,且高傲不服輸,為了一報父仇,甘願削髮入道,終生不嫁,而章子怡則能恰如其份地將這份「剛」與「柔」演繹出來,教人看得唏噓。

《一代宗師》唯一值得挑剔的地方,是將一綫天的戲份刪減得像可有可無,甚至令人看得一頭霧水。看過編劇徐皓峰的訪問後,得知他其實是想將葉問、宮二和一綫天三位武術人(宮二和一綫天屬純虛構人物)作比對,不過一綫天的戲份實在少得可憐,令人難以細嚼當中的關聯。


若電影本身實力超班,為何會出現「拿得太多獎」的批評?若金像獎評審是以得獎數目作評分標準,《一代宗師》拿了五個獎,不如分啲比《激戰》及《殭屍》,難不成是配票?

的確,在合拍片的洪流下,香港人亦希望如《狂舞派》般的純港產片能為港爭一口氣,但願賭服輸,《一代宗師》的確屬高水平之作,唯有寄望香港電影人能繼續努力,製作出同樣高水平的純港產片。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美味情書》︰飯盒傳情


片長105分鐘的電影小品,完場時疑惑聲四起︰「完咗啦?」、「即係點呀?」、「冇結局嘅?」⋯⋯大家仿佛早就認定,無論大團圓又好、悲天憫人又好,每齣戲必須擁有一個結果才叫完美。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從來不會有happily ever after,《美味情書》來個「開放式」結局,即是沒有結局,反正每個人的結局都是死亡,唯一不同是大家活著時,每人會隨著各種際遇而擁有著不同的故事而已。沒有了「飯盒傳書」,男主角Fernandez繼續飄浮,努力尋找人生的意義,女主角Illa則繼續當個為丈夫而活的主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彼此營營役役地度過此生。


當生活被現實蠶食,每天起床、工作、吃飯、工作、睡覺,然後翌日、大後日、每日重重覆覆地跟隨這個沉悶的生活模式,為的可以是錢、樓、車、家人、自己,反正是一堆需要「生存」的理由。有天你翻開報紙,看到甲某毅然辭職,獨自來個working holiday,周遊列國,環遊世界;另一天你打開電視,發現乙某放棄高薪厚職,跑去當無國界醫生,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難民。當下你不禁心動,想想自己也很想跳出井口,背上背包,北上冰島看看北極光,西到不丹吸收快樂靈氣,再南潛大堡礁,親親熱帶魚兒,然後東走布達佩斯,站在鎖鏈橋上多瑙河,多麼的浪漫、多麼的震憾!

一秒鐘後,你頃刻發現,枱頭仍放著一堆待處埋文件,再想想還有三十年還款期的新置物業,還有孤獨的雙親,重重的枷鎖提醒著你︰「還是放棄吧!」


在印度的父系社會,大男人主義橫行,女性只能當代替品,為男人而活。即使Illa發現丈夫有外遇,心中如何怒火中燒、如何想憤然攤牌,殘酷的現實告訴你︰你還是乖乖當一個只會煮飯的主婦吧。懦弱?也許人類是被自己設定的框框,自願地把自己牢牢地鎖住了,畢竟有多少人有本錢甘願捨棄一切,像《發夢王大冒險》中的Walter Mitty般勇敢地離開comfort zone,爭取所謂的自由?


本人沒有看過太多印度片,對印度片的印象還停留在《一百萬零一夜》、《在死不離三兄弟》等載歌載舞式喜劇,《美味情書》清新脫俗,導演適量地加入不少笑位,以輕鬆感人手法帶出人生沉重的議題,笑中帶淚,兩位演員亦演得到位,屬年度驚喜之作。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騙海豪情》︰騙人終騙己


雷聲大,雨點小,是《騙海豪情》的最佳形容詞。電影陣容強大,有蝙蝠俠Christian Bale、喜劇女王Amy Adams、去年勇奪奧斯卡影后的Jennifer Lawrence和《失戀自作業》男主角Bradley Cooper,且電影在今年奧斯卡一口氣獲得十項提名,但可惜由於未能做到戲中一直強調的「期望管理」,完場後頗為失望。

整部戲的主軸是「欺騙」,雌雄騙子由小蟻民騙到國會議員、惡名昭彰的黑手黨,無所不騙,不過欺騙手法著實普通(較《非常盜》中出神入化的欺騙手法相差幾皮),官員們和黑手黨大佬們即使起疑心,但最後都憑個「信」字就乖乖上釣,咁都過到骨,難道是七十年代的人特別容易受騙嗎?


電影極依賴大堆對白來製造張力,來掩飾劇本本身的單薄,演員的演技亦挽回不少分數。"People tend to believe in what they believe." 「人們只相信他們想相信的」,是電影的中心思想。現實大概實在太醜陋,人們寧願選擇浸淫在謊言中,由「騙人」昇華至「自欺欺人」。

片首Christian Bale飾演的大騙子Ivring在一面大鏡前小心翼翼塗上膠水,戴上假髮,以掩飾自己的「地中海」;女主角Amy Adams飾演的Sydney為了擺脫原來舞女的悲哀生活,不惜改名換姓,甚至連口音都改變;J. Law飾演的Ivring正室Rosalyn則為了留住老公,以子相脅,更常自我安慰,欺騙自己老公還愛自己。人們說謊,只是為了在黑暗的現實中掙扎求存,僅只如此。


電影的亮點(和高潮)是兩女在廁所攤牌雙罵的一幕。大概自我欺騙的量達到臨界點,雙方都再也承受不了,被迫回到現實,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醜陋和無奈。然而撕破一切的謊言,現實並沒有變得更加美好,結果還是兩敗俱傷。

有人問過我,敞若你活在Matrix的世界,你會寧願當個愚民,快樂生憂地過著「人類」生活,還是選擇當奇諾李維斯,冒著生命危險撕破糖衣包裝?White lies vs reality,或許糖衣實在太美好,很多人(包括我)都未必捨得走出comfort zone捨棄它,寧願選擇回到盒子裡,當個快快樂樂的愚民罷了。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he loves, just like perfume that you can't stop smelling even though there's something sour in it." -- Rosalyn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大亨小傳》︰虛榮背後的枯竭


繼續Leonardo DiCaprio系列,今次談的是我認為是他演得最好的一齣戲--《大亨小傳》。電影是改編自美國經典小說The Great Gatsby,初上映時很多忠實書迷批評電影過份偏離原著,幸好本人未曾拜讀巨著,能以「空無一物」的心態觀賞電影。

先撇開劇情,電影拍攝得極為華麗,華麗得太不真實,大部分CG畫面假得像「key上去」,人與背景分開,且車輛行走時連倒影都生硬不動,影響可觀性。不過即使畫面太假,Leonardo的演技已經挽回所有分數。

Leonardo飾演的億萬富翁Jay Gatsby,原出身貧民窟的貧窮小子,大概因為太自卑,選擇離愛人Daisy而去,矢志闖一番事業,直至「山雞變鳳凰」,才認為自己「有資格」與她相認。

導演片首花了頗長時間堆砌Gatsby的神秘、權勢、影響力,令人好奇,到底Gatsby是何方神聖?Leonardo沒有令大家失望,他華麗登場頃刻相當震撼,無論一眸一笑,相信他拍攝電影前已在鏡前練習一萬次,才能找住Gatsby自信、紳士、富魅力的神髓。


也許出身過於卑微,即使他好不容易擠進上流社會,每晚大搞派對,邀請全城參與,表面上為的只是一個女人,好不浪漫。但將洋蔥一層一層的剝開,發現Gatsby最想要的並非自己一直深愛的女人,而是他財富地位與自己女人結合而成的big picture,缺一不可。故當Daisy提出私奔時,他堅拒,他要求Daisy對丈夫提出離婚,並高調宣布她愛的是他。

無論Gatsby裝得如何紳士、如何文質彬彬、如何富魅力,都難以掩飾自己的自卑,亦是他的致命傷。各方齊集酒店攤牌時,Gatsby被Tom質疑其身世,若他能大方承認,也許結局會大大不同了。很可惜,貧民的身世是他一生的污點,即使億萬進帳都刷不走,是徹頭徹尾的暴發戶一名。

"We were born different from you, it's in our blood. Nothing you do or dream up can ever change that." Tom簡單一句說話,重重擊中Gatsby要害,花了五年堆砌的甚麼「修養」、「學識」、「魅力」,一下子崩潰而散,回歸於低下層的「暴力」。即使他即時意會自己失態,已無力挽留,Daisy離心經已遠去。


Gatsby的角色其實很可悲。以金錢堆砌的華麗,每晚的瘋狂嘉年華,為的是遮掩他枯竭空虛的內心,每多一個人出席派對,內心就壯大多一分,但有誰真正關心誰是Gatsby?到最後人人把他忘得一乾二淨,連一個人都沒有出席他的葬禮。就算有錢,又如何?

Daisy的角色亦相當特別,像現實生活中的「牆頭草」,外加「鴕鳥」和「拜金」非常貼切。一開始她躺在客廳沙發的華麗出場,雖然風騷非常,但身旁層層的保鏢顯示,她是一個在溫室長大的小女生,入世未深,亦不想深,簡簡單單找個男人嫁左佢就算,不然她為何捨棄窮小子Gatsby,嫁給富翁Tom,婚後即使Tom有外遇,亦選擇隻眼開、隻眼閉?


重遇Gatsby,燃起她埋葬已久的愛火,但那團火並非因為Gatsby而燃燒,而是為他的財富地位而燒,甚至不惜一切提出私奔。但當Gatsby拒絕,並要求她二選一,迫她回到現實,決決斷斷地作出選擇。一條充滿未知之數的新路,另一條是不需思想的舊路,二選一,恐懼走出comfort zone的她,最後當然還是選擇走舊路,決絕地連頭也不回地離去,不帶一點雲彩。


順帶一提,電影海報本身亦極具心思,角色的衣服顏色選取得相當巧妙,五個角色代表五種顏色(不計Baker),代表自卑內心的「黑色」Gatsby、代表拜金的「金色」Daisy、代表大男人的「藍色」Tom、代表誘惑的「紅色」情婦,以及代表踏實不突出的「啡色」Nick Carraway,不同性格的人走在一起,形成所謂的「社會」。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華爾街狼人》︰貪後仍是貪


由美國真人真事改編,金融大鱷Jordan Belfort靠炒作垃圾仙股起家,憑出色口才及無比野心,自立門戶,創立經紀公司Straton Oakmont,週薪至少達數百萬美元,繼而沉淪紙醉金迷的世界…驟眼看來,題材不算吸引,但大導馬田史高西斯之所以為馬田史高西斯,就是他能以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這個腐爛到不行的資本主義世界,給予觀眾反思的空間。

有別於「take野,衰硬」的說教式電影,導演沒有嘗試從道德高地上審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一眾金融大鱷的行為,反而利用Jordan Belfort第一身的角度,將他一生娓娓道來。他沉迷女色、沉淪毒海,更曾因服食過期藥物而差點喪命,被父親形容為「腐敗」,他反指若能選擇,寧願坐在豪華轎車中被捕,總好過在蝸居中,無意義地度過一生。直至他鎯鐺入獄、被妻兒遺棄,他亦從無悔意。太糜爛嗎?不管你喜不喜歡,反正我活得比你好,吹咩?


Jordan Belfort是個教主,不跟你玩「人之初,性本善」,單刀直入告訴你︰人性絕對是貪婪的,成功收納了一班信奉資本主義的信徒。片末,他在演講時從口袋掏出一支鋼筆,要求在場觀眾向他推銷。「這支是一支很好的筆,十分順滑…」、「我用過,這是支好筆…」…你buy嗎?

公司開國功臣Brad被要求向Jordan推銷一支筆時,他簡單一句"Write me something",令Jordan發現自己「需要」一支筆,需求就這樣製造了出來。一個成功的推銷員,成功的formula源於四個字-「製造需求」,而需求是永無止境,皆因一切源自貪婪。是誰灌輸人大了須「住洋樓,食番狗」的概念?屈居四百呎蝸又有何不妥?是源源不絕的貪婪,造就了商人們的成功。

調查Jordan的FBI探員當初堅拒誘惑,最後成功將大鱷收監,然而當他放下報紙,環看四周,發現自己仍身坐擠迫的地下鐵,旁邊盡是老翁醜婦。也許導演希望我們反思,當你同樣面對金錢誘惑,你會(能)拒絕嗎?

真人版Jordan Belfort

順帶一提,完場後回家稍為wiki了一下有關Jordan Belfort本尊的資料,發現他出獄後,現居於加州曼克頓海灘,並經已訂婚,繼續過著富裕的生活。也許,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不存在「惡有惡報」,「有能者居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血鑽》︰時尚的代價


是日一口氣看了Leonardo DiCaprio兩套大作---《血鑽》及最新的《華爾街狼人》。篇幅所限,今次先談《血鑽》。

「血鑽」,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是泛指於第三世界的戰爭區域中開採的鑽石。由於富裕國家對鑽石需求極高,開採鑽石成為一盤利潤極高的生意。爭奪珍貴資源,令非洲長期陷入內戰。家破人亡、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原來只為一顆小小的石頭。

商業片不少得緊張刺激的追逐情節,電影片長兩個多小時,幾乎毫無悶場,快速的剪接,加上緊湊的配樂,讓觀眾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電影對先進國家帶有強烈的批判意味,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鑽石走私犯為自己行為辯護時說︰"Dreamy American girls who want a story book wedding and a big shiny rock, just like the ones they see in the advertisements in your politically correct magazines... I provide a service, the world wants what we have, and they want it cheap."直斥人們購物時,只思考價錢及外觀,卻從無踏出一步,思考貨品來自何方及如何製造,是戰爭是罪魁禍首。


童兵、難民、內戰,統統都是極佳的採訪故事,但當每日都發生,便不再被視為「新聞」。飾演美國報館記者的Jennifer Connelly與記者團深入非洲戰火區採訪,中途與上平民婦孺遭叛軍射傷,在街頭奄奄一息。記者們本能地抓住相機、攝錄機,衝出車外舉機多角度拍攝,但無人曾嘗試伸出援手,站在旁邊充當攝影師混入記者堆的當地人Solomon則疑惑地看著同胞,質疑大家為何只顧拍攝,而非拯救當前垂死的人。新聞工作者時常強調保持「中立」,然而所謂「中立」,實際上是一種立場、一種取態,就是選擇不表態、不介入。「中立」的抽離,有時甚至較有立場者更顯冷酷無情。

有攝影師其後更指,若能拍到亂槍掃射的一幕,畫面將更具爆炸性,為的是滿足人類的慾望。站在方圓幾百公哩的非洲第二大難民營,女記者意味深長地稱,悲慘的事每日都在非洲發生,但人們看過報道後,「得個知字」,大家都麻木了。現在即使電視新聞、報紙均甚少報導第三世界每日發生的內戰、飢荒等,皆因「太多了」,每日都一樣,觀眾gets too bored,需要新鮮感。新聞愈新、愈轟動愈好,也許this is how business works,畢竟報紙需要賣紙,電視新聞亦需要收視。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20歲的差距》︰熟女配嫩男


大概現實過份殘酷,偶爾都需要發夢調劑一番。內地譯名《20歲的差距》的法國愛情喜劇20 Ans D'écart是發夢的絕佳選擇。

劇情很簡單︰逾40歲剩女離婚後生活干燥乏味,偶然遇上20歲的「o靚仔」,擦出愛火花的姐弟戀故事。現實生活,姐弟戀毫不簡單,首先雙方要克服年齡的鴻溝,因男性本較同齡女性幼稚,一剎那的激情後,如何牽著手走一輩子?

即使解決了年齡的差距,還有親友們千萬雙奇異目光等著你。若有小孩,更要小心處理他們的情緒,畢竟要接受一個與親爸爸不同的男人,還要稱呼與自己年齡相若的男生做「爸爸」實在不易。

電影曾嘗試帶出姐弟戀的困難,如女主角申訴自己50歲時,對方僅得30歲,不過由於電影本身定性為愛情喜劇,故不便將這麼多的現實難題呈上大銀幕,觀眾大可不用大動腦筋,輕輕鬆鬆看著男女主角大團圓結局,笑聲收場。


姐弟戀題材可謂已經拍到爛,但長拍長有,百看不厭。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剩女的女主角Virginie Efira相當吸引,極富成熟女人味,加上飾演時尚雜誌編輯,立即加滿分。男主角Pierre Niney外型蠻切合「嫩男」一角,擁有姐姐們會看上的年輕活力,但略嫌太瘋癲,不時自言自語,沒有姐姐們同時需要的穩重感。

《曼德拉︰自由之路》︰傳奇一生


人物式傳奇是我認為最難拍的電影,尤其是縯繹當代偉人傳奇一生的電影,因為版圖太大,時間軸太長,重點太多。限於片長關係,一般的處理手法是選擇人物一生的時間綫上某一點,再加以發揮。至於選擇甚麼重點與角度,需視乎編劇想側重人物的哪一面,如《鐵娘子》從戴卓爾夫人晚期開始沒落著手,打造她柔性一面。

只能說,《曼德拉︰自由之路》的編劇太貪心,企圖以最少時間,說最多的故事。可惜受片長限制,每一個時間點都很短促,觀眾只得跟著編劇傖促的步伐,走馬看花般看著無重點的流水式電影,人物的描繪亦相當粗糙。


電影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社運期、監禁期及全盛期。曼德拉曾有經歷三段婚姻,電影由他第一任妻子說起。現實生活中,他因太過投入社運,冷落家庭,最後夫妻漸生矛盾而離婚收場。可惜電影對此部分落墨太少,中途更加插他背妻偷食、抛妻棄子等情節,顯得相當突兀。

當曼德拉遇到後來被稱為「黑人之母」的第二任妻子溫妮的不久,便展開他長達二十七年的鐵窗生涯。初期白人獄卒對黑人顯得毫不尊重,在監獄仍有「黑白之分」,如迫黑人囚犯穿上短褲,白人囚犯則可「享用」長褲。曼德拉對囚友矢言要逐步爭取平權,但同樣著墨太少,不知怎地最後忽然能「成功爭取」,與獄卒的關係亦忽然改變。曼德拉獄中生涯、後期與白人交涉等部分亦全輕輕帶過,令觀眾看得一頭霧水。


電影開首講述曼德拉與其他黑人長期和平抗爭不果,期後選擇以暴易暴,投放氣油彈等統統做過。被收監後,為何忽然轉變,以致出獄後,堅持以愛與和平方式抗爭,並間接導致他期後與溫妮之間的矛盾?電影無交代,亦無讓演員Idris Elba空間發揮,未能帶觀眾走過曼德拉的心路歷程,亦令他期後發表的全國講話無法觸動我。

電影篇幅較長的,是描繪曼德拉與溫妮間的感情線,亦是電影的敗筆。由初相識到熱戀期,再到男方被監禁、女方被權勢欺壓,令妻子同樣走上社運之路,中途由仍然彼此相愛,到出獄後忽然彼此吐出一句「I've been alone too long」,關係毫無徵兆地突然破裂,相當奇怪。

自問對曼德拉認識不算深,但對他一生深感興趣,本對電影期望頗高,結果卻失望而回。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來自星星的你》︰星狂熱


《來自星星的你》席捲全城,整個facebook、每日辦公室話題,甚至各大報章C1頭條,均圍繞著星星、星星 and 星星。

其實外星人題材戲劇並不新穎,但帥氣十足、與正常人類無異,又溫柔體貼的外星人,配上像吃了防腐劑、索到爆的全智賢,加上夢幻情節,自然俘虜不少萬千少女(利申︰自己也是劇迷,嘿)。劇集開首的拍攝及插敍手法蠻吸睛,尤其是利用GoPro攝影機,以Time Slice手法,做出時間定格效果,以韓劇來說是頗有新鮮感。


劇情上,編導開首一直用上插敍形式說故事,又不時強調「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令我好奇到底千頌伊與都敏俊會有怎樣的結局。

很可惜,隨住劇集火速竄紅,有劇迷曾聲言「若結局流於悲劇,將有八億人對編劇轉戒指」(笑了)。為保聲勢及避免得失粉絲,大結局最後半喜半悲收場,來個「星球long D」。不過綜觀全劇,後期情節似乎與主軸完全脫節,男主角一直強調「即使利用超能力幫人,人亦終須一死」的概念,似乎忘得一乾二淨,部分令人面紅心跳的情節更像是為了令粉絲尖叫而加插(雖然我也有份尖叫)。


大團圓結局,固之然開心,但從理性角度,其實頗為失望。自己心底裡或多或少希望結局能偏向悲劇一點,不用到《天國的階梯》的那種程度,但至少能sad一點,以切合「命運」的主題。而一眾綠葉們的結局更被輕輕帶過,如《繼承者們》般,彷彿全世界必須犠牲自己,來成就主角們的幸福(最慘的莫過於李輝京,難以想像在現實生活中會有這種好人卡存在)。

耳聞劇組欲拍《星星》續集,講述都敏俊被困古代,千頌伊生外星B後,借B能力穿越時空,拯救老公,十足科幻片。我想不用了,至少讓觀眾保留點回味及幻想空間,免得淪落至《流星花園II》般低收視收場。

House of Cards: 政治謊言


近日天雨陰陰濕濕,下起可惡的毛毛雨,就好比香港(也適用於全球)的政治環境。套用《天與地》經典對白︰「一個聰明人,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當好人。要是他走相反的路,他會愈踩愈深,回不了頭。」

從夢幻的韓劇,走到再醜陋無比、再現實不過的政治,新一季的House of Cards終於進入白熱化階段,由於Netflix一口氣一次過推出21集,足足花了一周便看畢整個第二季。新一季繼續秉承「政治是污穢骯髒」的大方針,並將總統拉下馬的一切手段無限升級,首幾集先殺記者Zoe Barnes,後將其他知情記者逐一消除。

撇開愈趨浮誇不合理的劇情(地鐵站無閉路電視?隨便推別人落鐵路可施施然抽身而出?爬上權力頂峯的總統可隨便任人擺布?),其實無論畫面、剪接、配樂,甚至對白等,劇集都拍得極富電影感(其中一集便是由茱迪科士打執導),劇集擁有電影質素,實屬難得(雖然大部分美劇一向均有質素)。

曾奪奧斯卡影帝的Kevin Spacey演技著實出色,尤其能表現出政客深藏不露、予人「看不穿」的感覺。即使與妻子相處,雖然聲稱彼此百分百坦誠及互相信任,就算各自各出軌亦直認不諱,但仍感覺不到Frank Underwood的內心,面面俱圓,卻又是老奸巨滑一名。

但對鏡頭說話的部分開始變得可有可無。首季他利用對鏡頭說話,令不諳美國政局的觀眾能更快更易投入劇情,但到了第二季,部分台詞在說些已知的事實,無助加強觀眾投入感,反而更窒礙劇情的推進及流暢度。


撇開狂妄殺人的部分,劇情相當有共鳴,尤其是Frank Underwood為了箍票,暗地利誘反對黨,反對黨代表聲稱其黨一直高調表態,突然轉軚會得失選民,流失選票,Frank抛出一句:「Then find someone who acts well.」結果黨員投票當日「被迫」拖進議會「被迫」投票,還沿途大聲抗議。這一幕令我想到近期立法會表決買家印家稅議案,泛民議員集體離場「抗議」,著實可笑。


本劇較欣慰的,是Robin Wright飾演的Claire Underwood。首季她曾流露出人性的一面,在愛情與長遠利益中爭扎取捨。在第二季,雖變得更為不擇手段,但在尾段,性侵犯受害者Megan自殺不遂、總統沒落,她與總統夫人通話,夫人語重深長的一句「You're a good person.」,令Claire甫放下話筒便崩潰大哭,卻只歷時數秒,哭過後便立即收起淚水、挺起胸膛上樓去,彷彿知道打從選擇走這條不歸路,便容不下絲毫的軟弱。

《情迷藍茉莉》︰墜落的貴婦


一向對Cate Blanchett的演技無庸置疑,在兩部英女皇電影的演出亦相當精彩,演繹出伊利莎白女皇兩個時期的轉變。不過總覺得她演戲常多了份「dramatic」的感覺,即予人感覺在「演戲」,幸好她本身就富高貴感,落難後又要帶點瘋癲感,令Blue Jasmine中的失落貴婦Jasmine一角,非她莫屬。

電影本身只得一個半多小時,完場時略感「不夠喉」,也許想繼續看Jasmine如何「高傲」地「墜落」下去。不難發現,Jasmine的一生,靠的全是男人。由大學時期認識富翁老公Hal,為攀上上流社會,甘願捨棄學業,輟學結婚。婚後雖或多或少意識到老公的富裕,是沿於不法途徑,但為繼續爽下去,寧願隻眼開、隻眼閉,才種下後期兒子討厭她的惡果。

到被迫面對老公出軌等種種惡行後,才迫於無奈攤牌。若她從無愛過老公,反而不會墜落至此,這也是角色的精髓,亦是最難演的地方,而Cate將之拿捏得恰到好處。角色設定本身需有高貴氣質,但面對階層低於她(自以為)的,則將最醜陋的一面表露無遺,但即使醜陋,又要小心不要讓觀眾心生厭惡,故Cate奪最佳女角實屬實至名歸。


她另一優勢,是觀乎整部戲,她是唯一的亮點,其他人只是綠葉中的綠葉,效果等同The Iron Lady中飾演Margaret Thatcher的Meryl Streep,女角撐起整部戲,幾乎是電影的唯一亮點,甚至蓋過劇本本身的薄弱。

Jasmine讓人哭笑不得,亦令觀眾難以討厭,尤其是當她為再嫁有錢人,不惜蓋上重重謊言,並對妹妹兒子們說︰「But that's all history boys, I met someone, I'm a new person.」,更惹人生憐。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續命梟雄》︰愛滋的尊嚴

一向愛看電戲,適逢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典禮完結(很遺憾未能收看直播,只看到少許花絮,Ellen Degeneres很爆笑,哈哈),Matthew McConaughey勇奪影帝,本身為Leonardo DiCaprio粉絲的我,好奇之下看了Dallas Buyers Club。

看前已聽聞Matthew為戲暴減近四十磅,已甚有睇頭,甫看已驚嘆他如何做到(對比他在Lincoln Lawyer的演出⋯) 。瘦骨嶙峋的他飾演愛滋病患者已先贏一仗,配上美國南部口音更添真實感。不過論驚喜,反而是飾演跨性別人士的Jared Leto。


Jared本身樣子女性味道甚濃,在《亞歷山帝》中飾演大帝的「密友」已可見一斑,今次穿上女裝、化上濃妝,舉手投足,甚至連聲音都入型入格,尤其是對鏡中自憐一幕,可見他捉住了跨性別人士在思想尚未開放的八十年代,被歧視、取笑、側目的無奈心情,仿佛上天從他們出世的一刻,對他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

Matthew將Ron一開始得知自己患愛滋的情緒轉變拿揑得很好,尤其是他到圖書館得知原來不安全性行為都會患病時,由抑壓到突然爆發大吼,頗為震憾,可惜到後期人物性格到後期變得模糊薄弱,在得知Rayon死了,估計想帶出Ron開始賣藥是為了捍衞同性戀者權益而非只為賺錢,但似乎編劇在此部分落墨較少,加上觀乎整套戲,似乎不想過於側重同志平權,又欲淡化歧視愛滋,令整部戲流於純為一部Ron Woodruff的自傳。

曾有分析指,過往奧斯卡得獎者均擁有同一特點:入屋。得獎演員通常是要能讓觀眾代入角色,帶觀眾走過角色的心路歷程,Tom Hanks便是一例。看畢電影,也許開始明白為何Leonardo為何總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