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真人真事改編,金融大鱷Jordan Belfort靠炒作垃圾仙股起家,憑出色口才及無比野心,自立門戶,創立經紀公司Straton Oakmont,週薪至少達數百萬美元,繼而沉淪紙醉金迷的世界…驟眼看來,題材不算吸引,但大導馬田史高西斯之所以為馬田史高西斯,就是他能以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這個腐爛到不行的資本主義世界,給予觀眾反思的空間。
有別於「take野,衰硬」的說教式電影,導演沒有嘗試從道德高地上審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一眾金融大鱷的行為,反而利用Jordan Belfort第一身的角度,將他一生娓娓道來。他沉迷女色、沉淪毒海,更曾因服食過期藥物而差點喪命,被父親形容為「腐敗」,他反指若能選擇,寧願坐在豪華轎車中被捕,總好過在蝸居中,無意義地度過一生。直至他鎯鐺入獄、被妻兒遺棄,他亦從無悔意。太糜爛嗎?不管你喜不喜歡,反正我活得比你好,吹咩?
Jordan Belfort是個教主,不跟你玩「人之初,性本善」,單刀直入告訴你︰人性絕對是貪婪的,成功收納了一班信奉資本主義的信徒。片末,他在演講時從口袋掏出一支鋼筆,要求在場觀眾向他推銷。「這支是一支很好的筆,十分順滑…」、「我用過,這是支好筆…」…你buy嗎?
公司開國功臣Brad被要求向Jordan推銷一支筆時,他簡單一句"Write me something",令Jordan發現自己「需要」一支筆,需求就這樣製造了出來。一個成功的推銷員,成功的formula源於四個字-「製造需求」,而需求是永無止境,皆因一切源自貪婪。是誰灌輸人大了須「住洋樓,食番狗」的概念?屈居四百呎蝸又有何不妥?是源源不絕的貪婪,造就了商人們的成功。
調查Jordan的FBI探員當初堅拒誘惑,最後成功將大鱷收監,然而當他放下報紙,環看四周,發現自己仍身坐擠迫的地下鐵,旁邊盡是老翁醜婦。也許導演希望我們反思,當你同樣面對金錢誘惑,你會(能)拒絕嗎?
真人版Jordan Belfort
順帶一提,完場後回家稍為wiki了一下有關Jordan Belfort本尊的資料,發現他出獄後,現居於加州曼克頓海灘,並經已訂婚,繼續過著富裕的生活。也許,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不存在「惡有惡報」,「有能者居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